「一年之計在於春,一日之計在於晨」,元旦假期,巧遇寒流來襲,卻擋不住親子們求知、求法的心念,只見十方會眾靜諡溫馨中,陸陸續續進場,大家穿著厚厚的衣服齊聚清水國中,參加中區聯合放生點燈暨慈悲施食活動。
「生命只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」,藉由活動的引導,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,體會「施比受更有福」的歡喜。迴向祈禱時,大家的身心因活動內容的巧妙安排,心中充滿感恩與祝福,為來年累積更多能量,一起做好事、做好人。大家都是知足與惜福的實踐者,也都願意成為別人的貴人,更是快樂志工的生活典範。
「新年頭舊年尾」告別舊歲,迎接新年,參加活動的菩薩們,享用了清水地區香積菩薩替會眾準備豐盛、美味的素食餐點後,歡喜前往場外各區參觀,裡頭琳瑯滿目,有「法寶書籍流通」「煙供」和「點燈」等,都是由主辨單位佛陀教育中心用心所提供的。
適逢農曆十二月八日,本師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成道紀念日,是一年中最殊勝、最吉祥的功德增長日之ㄧ。佛於苦行林,日食一麻一麥,經過六年仍無法成就,覺得苦行無益,於是回歸中道,起身離開,進入尼連禪河沐浴,接受牧羊女供養羊乳糜後,在菩提樹下以草鋪設金剛座,誓願:『不成正覺,誓不起座。』
經七日,夜睹明星,豁然開悟,嘆哉:『奇哉奇哉,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,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』佛陀在成正覺之後,了知一切世間真理,了知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功德智慧,卻因為無知無明,而在虛幻生死中輪迴。故大悲心宣說教法,用所宣說的教法來救度濟拔一切愚癡的輪迴眾生。
釋迦牟尼佛,為救脫六道苦難眾生,示現捨棄家庭,出家苦修梵行,終於在這殊勝的日子裡,一睹明星,而證悟眾生本具不生不滅的境界,並悟出法界真實的義理。今日行善持齋、浴佛、供燈、放生、布施、誦經、聞思修佛法等 , 功德增長億倍,並能領受如來般若法水的灌注,啟發自心的佛性,早日澈證無生。
佛弟子對於佛成道的這一天,都以一種希有難得的心情來慶祝佛陀成道。因為有佛的成道,眾生才有了光明。在渺渺無盡宇宙黑暗中,眾生才有了依靠;茫茫沉浮苦海中,眾生才有了舟航。我們以慶悅眾生得度、有所依止之心情,來慶祝佛陀成道日。
迎春祝福共修活動中,有發願也有行動,提醒我們這一年要顧好心念,行貫菩薩道。一念心是一顆種子,一念心是菩薩的心,期許自己在不斷付出中,長養慧命。新年度「心」起步,新生活讓世界愈來愈美好,因法緣的相聚,所凝聚激發出大愛與光明,虔誠祈禱天下無災無難。
全球鐘聲的宏鳴,宣告悠悠歲月的長河,告別了二○○八年,進入二○○九年新年度。此時此刻,以我們的誠心,爲所有珍惜生命的有情,獻上健康長壽的妙藥,作爲新年的禮物,我們都應爲自己、爲親友、爲所有的有情,創造幸福安寧的命運,願生命之花在美好的家園裏,開得更加璀璨奪目!
我們都希望自己與親友能一生平安,共享天倫,而世上的一切有情,亦莫不如是。我們祈禱所有追求幸福的人,奉獻你的愛心、悲心,奉獻您的力量,以救護生命來淨化這個熱惱不安的世間,盡掃生命前途的恐怖陰霾。
值此疾病流行、飢饉處處、戰亂頻仍之五濁惡世,所有眾生之生命無一不受到程度不同的威脅、損傷乃至殺戮。大乘佛子們,快快行動起來,自救救他,自利利人,動員所有的人來愛護生命,救護生靈。世間少一個有情的殺害怨仇,也就會少一份爭鬥不平;能救護一個瀕死的生命,就能得到多生處禍無殃的安寧之福。
佛陀在《梵網經》中說:「若佛子,以慈心故,行放生業。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。」對於旁生等類的惡趣眾生,我們為彼稱誦寶髻如來聖號,一聞此名,即可從苦難中解脫而生往天界。《金光明經》記載,在寶髻如來出世時,流水長者(釋迦牟尼佛前世)以大象往一即將幹涸之池內運水,救護了池中的一萬條魚,並念誦佛號加持迴向給魚群。那一萬條魚以此在死後轉生爲天子,爲報恩德而在流水長者家中撒下四萬顆寶珠,並降下天花爲長者祝福。
在旁生耳邊念誦六字大明咒,功德亦極大。從前,有座名叫括莫積的城市,那裏有個骯髒的沼澤地,生有成千上萬的蟲子.觀世音菩薩變成一隻金色蜜蜂來到那兒,口誦六字大明咒,那些眾生因此而往生到極樂世界裏,都成了口溢香菩薩。在《不空絹索經》中也講道:「在旁生耳畔誦此聖者觀世音菩薩心咒,旁生從惡趣中解脫,往生極樂刹土。」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中所言:「眾生至愛者身命,諸佛至愛者眾生,能救眾生身命,則能成就諸佛心願」因此說,如果能想方設法地普度眾生、廣救有情,此種作為必將具有不可思議之功德,也必然會給被救眾生帶來最切實、最明顯的利益。因一切價值中,實無可堪與生命之價值相提並論。
救護成千上萬的生命,使它們避免橫死的痛苦,其意義不言而喻。在面臨死亡的時候,救護他的生命,不是給他其他的東西所能夠比擬的。但是法布施也很重要,雖然我們將這些生命放生,可以免去一次橫死的痛苦,但是如不能給他念佛持咒等,就沒有辦法真正利益有情,僅僅是放了一條生命而已,先使他們遠離死亡的怖畏,再讓他聽聞到佛的名號,種下善根,以一份歡喜心來結善緣。
2009/01/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