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2  

社會的希望在人才,培育人才最重要的是教育,上人認為學校提供有形的教育,社會要提供無形的教育──以人為本、終身學習的機會與場所。

 

85日,東大園區裡正進行著西屯區社區志工研習課程,今天的主題是「教育」。廖芳美師姊介紹社會推廣教育課程,分成好多個系列,包羅萬象。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人文系列,靜思茶道,體驗人與之間的互動,學習待人接物,提升生活品質;妙手生華,能學習莊重柔美的手語;真善美花道,則帶領學員們傾聽大自然無聲說法。

 

此外,還有藝術、語言、生活、體能、兒童系列等,適合各種年齡學習的課程,希望藉由教育與更多人結緣,開啟內在良能。

 

◎老師心、菩薩心

 

「上帝無法教育每個孩子,因此祂創造了老師。」周秀鳳師姊在母親慈愛的身教薰陶下,加上求學時代受到良師開啟她對文學、英文、古典音樂的熱愛,立志要當一個國文老師。

 

在輔仁大學時,有緣參加懺雲法師所主辦的「北區大專學生齋戒學會」研習佛法,同時開啟自己對佛法經典的研究,虔心修習,至今早晚課仍然不斷。

 

二十七年的教學生涯中,周秀鳳師姊以孩子為師,更透過靜思語教學及心經的背誦,深深影響了特教班的孩子。退休前夕,貿三一班的學生們特別感老師三年來愛的教育,及每日一句靜思語教學,有學生還與老師有約,希望將來相逢在慈濟。

 

周秀鳳老師把慈濟大愛帶入校園,影響學生、家長及同仁。最後,她更祝福大家:「天天服用四神湯,包你健康又平安;加上一帖四物湯,廣結善緣又吉祥!」

 

◎慈濟教育人文

 

慈悲喜捨是慈濟大學的校訓,分別代表了拔苦、生命、希望及心靈工程。慈濟的教育志業體系由慈濟護專發展至今,已經達到全人的完善教育。曾經有評鑑人員質疑慈濟的教育,認為這麼乖的孩子,是否無法適應社會這個大染缸。上人智慧回答:難道您不希望您的孩子乖嗎?

 

在慈濟,除了一般課程教學外,更注重生活教育,懂得愛、奉獻及尊重。透過慈誠爸爸、懿德媽媽的陪伴及照顧,生活並不嚴肅,反而充滿溫馨。學生們的反應滿是感恩,認為這樣的教育,讓他們知道生命的價值,生命要成就別人,也是成就自己。一個人活得閃亮,更要照亮別人,用父母的愛心、菩薩的智慧教育出的孩子,果然與眾不同!

 

◎媽媽心、菩薩情

 

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媽媽,是不太容易的,因為媽媽為孩子做的事、付出的愛,實在太多太多了。那份細膩的心、無微不至的呵護,實在很難以一語道盡。家庭是一個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場所,如果凝聚愛的教育,將每份愛、每份善都落實在家庭中,是父母跟孩子最大的幸福。但是,要如何教育孩子,是需要智慧的。

 

溫春蘆師姊分享一個個案故事:因為好不容易才生了兒子,媽媽對兒子百般呵護,已是溺愛的程度。國中階段孩子交友不慎,自此與母親形同陌路,母親仍是十分掛念、擔心孩子,成天提心吊膽。在一次車禍中,孩子半身不遂,必須終日臥床,但此刻母親並不哀傷,反而感到欣慰,因為從今以後不用再擔心孩子晚歸、不用擔心他闖禍,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兒子,心裡反而踏實。

 

多麼心酸的故事!真希望是捏造的,但這卻是真實的事情......。由故事中,也讓大家有所體悟,教育路上真的要多用心。

 

◎佛心師志誓願行

 

吳海旺師兄與黃玉鳳師姊夫妻倆分享,一同走入慈濟,在人格、性情方面,都有所啟發、改變。他們相信:影響一個孩子,就能進而影響一個家庭,所以將靜思語教學帶入校園,與學生們分享,啟發孩子的心靈。

 

孩子的身態,是社會未來的生態,教育不能掉以輕心。參與慈濟的生活,讓吳師兄夫妻倆寧願「因夢想而忙碌」,也不「因忙碌而失去理想」。吳海旺師兄也帶領媽媽參加社區志工培訓,往後,他們一家都是慈濟人,全家一同做慈濟真好,幸福又美滿!

 

李彝邦牙醫師及鄭雅蓉分別在大學時代認識慈濟,進而投入慈濟,兩人也因為有共同的理念而締結連理。上人贈語:「合心為善,和氣付出,互愛讚歎,伸手協力。」婚後兩人各司其職,先生承擔事業,太太投入志業,分工不分心,互愛又合心,真是上人的好弟子。

 

李彝邦說從慈青到現在成為慈青學長,才知箇中的辛苦,但佛心師志誓願行,慈青傳承志不移,承諾的實現是承擔的開始。「合抱之木起於毫末,千里之行始於足下」,不說辛苦說幸福,李彝邦甘之如飴,努力做一個週「修」二日的慈濟人。

 

司儀黃瓊鳳師姊勉勵大家:「沒有比人更高的山,沒有比腳更遠的路。」所有的夢想,都要透過執行來實現。西屯和氣隊長何志君師兄叮嚀:教育無他,唯有愛與身教,有誠心願力,就有願景。用內心的熱忱及信念,感動周圍的人,正是溫柔有力的教育!

 

2007/08/05  林瑋詩/台中報導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大海家族 的頭像
    大海家族

    大海家族

    大海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